植此青绿缚“黄龙”
发稿时间:2024-11-09 15:27:00 作者:于心月 来源: 中国国防报
秋日,从塔克拉玛干沙漠上空俯瞰,绵延2000多公里的阻沙防护带犹如一条“绿色围脖”,环绕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目前,这条“绿色围脖”还有150余公里的“缺口”。补齐这最后的缺口,就能形成一圈巨大的绿色生态环线。连日来,在担负“锁边”任务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县,有一群退役老兵和广大干部群众一道,奋战在茫茫沙海。
从2018年开始,这群脱下军装的老兵陆续来到且末县。他们发扬部队艰苦奋斗、敢于拼搏的好传统、好作风,以“志在荒漠创新业、敢叫沙海变绿洲”的豪气,挺进茫茫沙海,播绿1.2万余亩,将一颗颗蕴含着绿色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为且末县群众安居乐业筑起一道绿色屏障。
从沙场到沙海,换一个战场冲锋
深秋时节,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的沙海中,一排排整齐的梭梭树迎风招展,为金色的沙海添了一抹动人的绿色。一大早,且末县老兵治沙队队长田野穿好防寒服,扛起铁锹钻进梭梭林,观察林木长势、察看滴灌设施。望着生机盎然的防护林,田野满眼欣慰。
“为什么要在沙漠种树?”面对记者的提问,老兵们的回答简单质朴:“部队培养我们多年,退役后想做点有意义的事。”2018年春,田野到且末县看望哥哥田来群,正赶上当地干部群众在沙漠里植树,热火朝天的场景让他不禁驻足。“他们自带工具、干粮,两人一组,互相配合,将一株株树苗植入刚挖好的树坑,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深深打动了我。”田野说。
在武警新疆总队某部服役期间,田野曾到且末县执行任务。他至今记得黄沙漫天的场景:“沙丘淹没了路基,眼前灰蒙蒙的,严重时能见度不足10米。”田野回忆,尽管当时条件艰苦,但看到部队官兵到来,当地群众非常热情。乡亲们端来香甜的瓜果和热腾腾的羊肉汤,小孩子朝着军车敬礼。看着漫天黄沙中质朴的群众,田野心想,“能为这里披上绿装就好了”。
多年后,看到且末干部群众在沙海中植树的身影,田野内心的热情再次被点燃。那次探亲之后不久,他找到战友张宏、李科,谈了自己的想法:在沙漠中种植梭梭树,几年后可在梭梭根部接种肉苁蓉,既能防风治沙,还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当年秋天,田野一行3人来到且末县,承包了3000亩沙地,开启了沙漠植绿之路。“我们不仅把退役金都投了进去,还向银行贷了款。”张宏说,为节省开支,他们住在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工具房,用的简易家具是从废品回收站收集的旧木板自制的。“那时候,在路边看到一块旧木板,都捡回来用。”张宏笑着说。
“这么艰苦,想过停下来吗?”记者问。“从来没有,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 张宏说,“我们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也明白做这件事的意义所在,何况我们是老兵,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
防沙治沙工作异常艰苦,老兵们却乐在其中。植树时,他们并肩战斗,相互鼓劲打气;收工时,扛着锄头一起唱《打靶归来》,歌声在沙漠上空飘荡;空闲时,在屋前的简易双杠上,一展矫健的身姿;晚上,躺在床上,聊在部队时的趣事……在老兵们看来,从驰骋沙场到鏖战沙海,他们只是换了一个战场继续冲锋。
如今,老兵治沙林的面积从最初的3000亩拓展至1.2万余亩,不少退役军人听了老兵治沙队植树治沙的经历,主动加入进来。今年3月,田来群的儿子、退役军人田新凯,成为老兵治沙队的第10位队员。作为团队的第一个90后,田新凯的加入让队员们倍感振奋。他们相信,自己种下的不只是树,更是希望。未来,一定会有更多年轻人接过接力棒,在茫茫沙海中播种绿色。
一次次失利,老兵的心愈挫愈勇
老兵治沙队板房前的铁架上,有一个直径3米、高1米的圆柱形铁桶,上面写有“老兵治沙林”5个红色大字。前来参观的人们,常选择在这里与老兵们合影。
治沙之初,老兵们生产生活用的是井水。刚抽上来的井水冰凉,他们便将井水倒进铁桶里晒太阳。到了晚上,他们就用铁桶里的温水洗脸、洗澡。
今年初,且末县人武部把老兵治沙队编入阿热勒乡民兵应急排。在各级关心下,老兵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对这些见证他们防沙治沙经历的“老伙计”,老兵们一直舍不得扔。
加入治沙队前,几名老兵都有务农经历,但在沙漠中植树的难度还是超出他们的预期。“在我的老家四川,只要挖好坑,把树苗栽进去,定期浇水,树就能成活。”张宏说,在沙漠里种树,要先把移动的沙丘推平,然后铺路、通电、打井、铺设滴灌管网,这些环节完成后,才能栽种适合沙地生长的植物,每个环节都费时费力又费钱。
沙漠里变化无常的天气,更是给植树带来诸多困难。“我们都忘不了2021年的春天。”李科指着墙上的钟表说,“刚种下去的梭梭苗,只有秒针那么粗。突然刮起大风,一夜之间,200多亩梭梭苗被连根拔起。”回想起那场大风,李科心疼不已。大风过后,看着光秃秃的黄沙包,他们顾不上难过,拿起铁锹,又一次扎进沙海,重新挖坑、回填、栽植、覆土、浇水……
6年多来,老兵们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着种下的树苗。他们愈挫愈勇,一次又一次的失利,反而愈发坚定了他们防沙治沙的决心。为攻克防沙治沙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老兵们主动请教农技专家,反复进行试验,并赴内蒙古、宁夏等治沙基地学习借鉴经验。今年67岁的田保团,是工程兵出身。加入老兵治沙队后,他主动担负起农具维修任务。买来的器具不适应沙漠生产,田保团就自己动手改造。他白天参加植树,晚上修理、研究器具,一干就是大半夜。
几年来,田保团研发出履带式机械杀菌除虫喷药装置、沙漠植树机等6种智能化生产设备,其中4项通过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并在新疆多地推广使用。老兵们边植树边摸索,总结出“东西行向”植树法,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如今,他们种植的上万亩沙生植物,成活率稳定在85%以上。
登上且末县河东防风治沙基地观景台极目远眺,一株株红柳、梭梭连成一片,一眼望不到边,郁郁葱葱的防风林令人心旷神怡。
谈起团队的“制胜法宝”,田野说:“我们的优势是经过部队大熔炉的淬炼,养成了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的作风。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够克服。”
点沙成金,生态林“种”出好日子
10月中旬,老兵治沙林接种的肉苁蓉迎来忙碌的采收季。村民们穿梭在郁郁葱葱的梭梭林,采挖肉苁蓉。这是田野和战友们最开心的时候,多年来沙海植绿对抗风沙的努力没有白费。
肉苁蓉,是一种寄生在梭梭树根部的植物,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素有“沙漠人参”的美誉。在沙漠植绿的同时,老兵们还积极探索沙漠生态治理与发展沙产业结合之路。2022年,他们尝试接种肉苁蓉8000余亩。由于前期养护得当,一年后便迎来丰收。
“去年冬季收获了150余吨肉苁蓉,今年估计能收300吨左右。”田野拿着几根粗壮的肉苁蓉说,“梭梭树都长大了,抵御恶劣天气的能力也提升了,树下套种的肉苁蓉也开始有了收益,大伙对发展沙产业的信心更足了。”他的身后,“老兵治沙林”5个红色大字明亮醒目。
1.2万余亩的生态林,是老兵们以6年多的坚持创造出的绿色奇迹。沙漠变绿洲,从前罕见的黄羊、野兔、野鸡、沙鼠和各种鸟类也常来林中光顾,给这里增添了无限生机。
肉苁蓉试种成功后,老兵们开始探索林下经济多样化发展模式。如今,750亩试验田里,文冠果、板蓝根等沙生植物长势良好,文冠果油、文冠果茶等深加工产品有序推进。看着郁郁葱葱的试验田,老兵们喜上眉梢。
今年6月,老兵治沙队与药企联合打造的深加工产品肉苁蓉原浆成功上市,受到消费者好评。8月底,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组织的军创企业产品展示交流会上,团队成员周小珂带着自产肉苁蓉产品参展,获得多家企业青睐,纷纷签订采购订单。9月,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新疆主会场,老兵治沙队的展台前再次人头攒动。
“有了收入,我们的资金压力小了许多。赚钱不是目的,我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告诉大家植树播绿的意义,从而带动更多群众参与防沙治沙。”周小珂说。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6年多来,老兵们大力培育推广沙漠生态林和经济作物种植技术,从“人进沙退”到“点沙成金”,带动了当地一万余名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增收。
在和老兵们相处的过程中,植树治沙的理念也根植当地群众心中。家住阿热勒乡东方红村的村民达吾提·哈斯木,从2021年起跟着老兵治沙队学习沙生植物种植技术。如今,他已经成为肉苁蓉种植能手。明年,他计划承包3000亩沙地种植沙生作物。他说:“我也要为家乡绿化尽一份力。”
去年底,老兵治沙队集体获得2023年度“最美退役军人”称号。“我们的事业刚起步,就获得这样的荣誉,对我们来说,是肯定更是鞭策。”谈及今后打算,老兵们豪情满怀,“我们一定不负期望,带动更多人参与防沙治沙,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图①:老兵治沙队成员眺望沙漠绿洲。高子淇摄
图②:老兵治沙队成员为前来学习的群众讲解沙生植物种植方式。高子淇摄
图③:老兵治沙队队长田野(右)和队员周小珂在沙地察看梭梭树生长情况。高子淇摄
图④:新疆巴音郭楞军分区为老兵治沙队送来生产物资。仲 泽摄
图⑤:老兵治沙队队员在一号井眺望沙田。孙向凯摄
图⑥:老兵治沙林全景。仲 泽摄
版式设计:王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