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军事

首页 >> 文字列表 >> 正文

一家四代护边员的如山承诺

发稿时间:2024-11-04 17:09:00 作者:张城龙 贾启龙 郭冬明 来源: 解放军报

护边员举行升旗仪式。

  西北向西,一场风雪,染白山岭。清晨,太阳爬上远方的慕士塔格峰,一切仿佛有了勃勃生机。

  护边员麦麦提努尔·吾布力艾山像往常一样,穿上棉衣走出毡房,用手机播放《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升起五星红旗。仰望飘展在天空的一抹红,轻声唱起国歌,每当这个时刻,这位牧民的脸上都会写满平静的笑容。

  这里是祖国西陲木孜阔若放牧点,一条通关要道。这里空气稀薄,终年积雪。对于麦麦提努尔来说,27年如一日守望这个放牧点,以及山上的39号界碑,这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深印在他的脑海,早已是另一个“家”。

  当守望变成一种习惯,四季变换,时光流转,在麦麦提努尔的心中一如白驹过隙;当守望成为一份责任,从青葱少年到皱纹爬满眼角,在毡房外升起国旗、跋涉数十公里巡逻边防线,已然成为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这里,距新疆军区某边防连驻地很远,官兵上山一趟要走一天。27年前,在牧场出生长大的麦麦提努尔,主动提出常年守在这个山口、守望界碑。从那天起,他一边执勤放牧,一边建哨守哨。数年前这里成为连队首批护边员工作站之一,麦麦提努尔当上站长,他更加离不开这个“家”了。

  守山守哨,清苦孤寂,通往39号界碑的路绵延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27年来,这条守防之路,麦麦提努尔走了不知多少趟。山上是冰川,山间有天堑,麦麦提努尔每次上山,妻子总放心不下,祈祷丈夫平安归来。每次家人团聚后,妻子常劝他“不要那么拼”,他却记得父亲当年教导他的话:“能为祖国站岗放哨,守着边防线,是咱柯尔克孜族牧民的荣耀。雪山留下我们的足迹,五星红旗不会忘记我们的守望。”

  麦麦提努尔并不是一个人在奋斗。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他们一家四代32人接力戍边,75年巡线数万次,把忠诚和大爱镌刻在界碑上。

  今年麦麦提努尔50岁了,他说还想再当20年护边员:“为祖国放哨站岗,守在这里才踏实。”

  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护边员,品读一个柯尔克孜族牧民家庭四代忠诚戍边的故事。

  ——编 者

   “脚下的土地是中国,我们守护的是‘小家’,更是‘大家’”

  激昂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一次,护边员麦麦提努尔·吾布力艾山把一家五口召集在一起,举行了一次庄严的升旗仪式。

  这是一面八一建军节当天在南昌八一广场上升起过的国旗。从海拔25米的南昌八一广场,到海拔4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这面跨越千里的国旗,此刻高高飘扬在新疆布伦口乡朗库里的边防线上。

  在木孜阔若放牧点,麦麦提努尔和护边员队友,负责沿途数十公里的巡护任务。今年,是麦麦提努尔当护边员的第27年,也是麦麦提努尔一家四代接力护边的第75年。

  故事要从新中国成立时说起。由于气候恶劣,彼时定居在木孜阔若放牧点的,只有三四户柯尔克孜族牧民,麦麦提努尔的爷爷便是其中之一。

  那时,边防官兵巡逻都会经过这个放牧点。渐渐地,麦麦提努尔的爷爷还有其他牧民和官兵们熟悉起来。

  “边防官兵巡逻任务重,爷爷和其他牧民一起,自愿加入了护边员队伍,腾出毡房让官兵休整。”就这样,爷爷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护边员。

  由于缺乏水源,放牧点饮水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边防官兵们想尽了办法,去雪山取冰、从山下运水,帮助牧民打井。

  麦麦提努尔家中,珍藏着一张当年边防官兵帮助牧民取水的照片。这张照片见证着雪山上的军民鱼水深情。“爷爷告诉我们,官兵们竭尽全力为我们提供帮助。我们也向他们做出承诺,守好边境线,守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那些年因缺乏交通工具,麦麦提努尔的爷爷只得顶风冒雪徒步巡逻。坠入过数丈深的雪坑、险些被洪水冲走……当护边员的那些年,麦麦提努尔的爷爷经历了太多危险。

  “脚下的土地是中国,我们守护的是‘小家’,更是‘大家’。”1952年,麦麦提努尔的父亲,接过爷爷手中的护边“接力棒”,成为了第二代护边员。

  “爸爸总是穿着打了补丁的军大衣,因为走路太多,绿军鞋常常开线。”在麦麦提努尔的记忆中,父亲很忙。在山上守了28年,直到疾病缠身,父亲才恋恋不舍地告别了他心爱的边防线。

  1980年,麦麦提努尔的哥哥塔吉丁·吾普尔接过父亲的班,开始了长达17年的护边员生涯。因积劳成疾,他在1997年不得不离开护边员队伍。也就是在这一年,麦麦提努尔开始护边,沿着爷爷、父亲、哥哥走过的雪线,一直走到了现在。

   “守在这块土地上,我的心里才踏实”

  山上雪厚,只能徒步,耳边只有脚踩在雪地里的沙沙声和队友的喘息声。

  途中感到累了,麦麦提努尔和队友一起,把路边的石头堆起来,作为临时休憩的桌椅。饿了,用馕蘸点酥油填饱肚子,闷了,唱几首民族歌曲,“山上缺氧,我们不敢放声唱,怕唱着唱着倒在山上”。

  守护39号界碑,麦麦提努尔和队友的任务幅面有数十公里宽,沿线巡逻一趟下来,得走8个多小时。27年如一日的巡边护边,木孜阔若放牧点方圆百里的风景深深地刻入他的脑海中,他也将生命融入群山中。

  守在高原上,每天都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危险。最严重的一次是那年冬天的巡逻,麦麦提努尔不慎从摩托车上摔下来,右腿粉碎性骨折……

  今年初,放牧点的路被积雪掩埋。麦麦提努尔开着巡逻车,从山下接上几位轮休结束的护边员,满载着一车的物资,寻着道路标志和记忆中的方向,赶往山上的执勤毡房。

  在距木孜库仑达坂约一公里处,汽车突然在冰层上打滑,麦麦提努尔紧握方向盘,大声呼喊队友抓紧靠背。汽车连续转了几个圈,最终停在悬崖边……汽车内,他们半天才缓过神来。

  “这点困难都扛不住,还干啥护边员?”麦麦提努尔常对身边的队友说,“选择了这条护边路,就得做好吃大苦的准备!”

  麦麦提努尔也曾遇到过让他心有余悸的事。3年前一次巡逻,他和两名护边员在山口勘察,突然遇到了狼群。

  他们一边让人打电话向工作站申请援助,一边举起铁锹相互碰撞,震慑狼群,幸得同伴们骑车闪着大灯赶来,这才吓跑狼群。“晚上,妻子抱着我哭了很久。我也萌生过退却的念头,可抬头看到飘扬的五星红旗,第二天我又上路了。”麦麦提努尔说。

  每次麦麦提努尔外出巡逻、迟迟未归,妻子布加乃提·卡玛力都辗转难眠。大女儿古丽加玛力曾问父亲,为什么能坚持这么多年?他这样告诉女儿:“守在这块土地上,我的心里才踏实。”

  “父亲用实际行动感染了我。”2018年,古丽加玛力在爸爸的鼓励下,也加入了护边员队伍。她3个月练就了可以在高原复杂地形驰骋的摩托车驾驶技能,5个月获得了边防“活地图”的称号,半年后扛起护边小组语言培训任务……如今,除了日常巡逻,古丽加玛力还利用休息时间,走进牧民毡房,为他们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富民政策,成为牧民心中的“慕士塔格峰之花”。

  27年间,麦麦提努尔在山上巡逻,走过多少路他自己也说不清,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因为常年住在山上,他患有严重的关节炎,每次外出巡逻都要戴上羊皮护膝,可一旦遇上雨雪风霜天气,走路还会一瘸一拐。

  今年麦麦提努尔50岁,有人问及他有什么人生理想。他望着远方的群山说,如今的护边员都还年轻,我要在山上继续守下去,再多带出一批护边员。

  一诺千金,一脉相传。从新中国成立起,麦麦提努尔的家族里先后有32人成为光荣的护边员。下一代里,他的侄子、女儿、女婿都在争当有知识、有文化的新时代护边员。

  “只要我们坚守在一线,国旗就会每天在边境线上升起。”这是麦麦提努尔一家人对祖国的庄严承诺,也是他们对祖国真挚的热爱和忠诚。

   “国家的边防强固,我们的日子才会幸福”

  木孜库仑山口,一座老砖墙房子矗立在此。

  尽管砖混结构的执勤房已经投入使用多年,麦麦提努尔和护边员们依然常常来这里坐一坐,烧一壶茶,在炭火青烟中重温先辈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之初,麦麦提努尔的爷爷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依然坚守在木孜库仑山口。他临终前说的一句话,被麦麦提努尔的父亲作为“家训”,时常挂在嘴边:“国家的边防强固,我们的日子才会幸福。”

  父亲至今仍喜欢和家中的年轻一辈,讲起爷爷守山的故事:那时的木孜阔若放牧点只有几户牧民,驻守在附近的边防官兵总是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们。从旧社会“苦海”里熬过来的爷爷,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新中国是人民的中国,为国家守好大门,是咱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麦麦提努尔印象里,父亲也和爷爷一样,总是住在山上。家中的里里外外,都由母亲一人操持。他们用坚守的行动,将卫国戍边的忠诚基因融入血脉,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

  父亲在山上巡边护边,落下了一身病,在家人反复劝说下才下了山,大儿子塔吉丁·吾普尔又主动顶了上去。5岁那年,麦麦提努尔曾跟着哥哥上过一次山。“阿爸放心,我要当好小哨兵。”他懂事地对父亲说。

  多年后的一天傍晚,塔吉丁晕倒在边防线附近的山上,已经成年的麦麦提努尔闻讯赶来,将他背去医院就诊,医生却告诉他,塔吉丁的身体状况再也不允许他上山巡线了。

  这一年,是哥哥塔吉丁成为护边员的第17年。麦麦提努尔流着泪接替哥哥,加入了护边员的队伍。

  常年巡守山口,孤寂最是熬人。妻子布加乃提常带着大女儿古丽加玛力,到山上看望照顾丈夫。麦麦提努尔巡逻时,有时也会带上女儿。一来二去,高中毕业后古丽加玛力也申请追随父亲成为了一名护边员。

  如今,古丽加玛力已经在边防线上守了多年。一开始,人们都不太相信这个女娃能坚持下去,但古丽加玛力很快就用行动证明了自己。

  一个雪天,麦麦提努尔带着古丽加玛力,骑着摩托车像往常一样出发去巡逻。由于雪深路滑,他们连人带车跌进路边的雪坑里。

  听到父亲痛苦的呻吟,只受了轻伤的古丽加玛力用手挖雪、用绳子拉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父亲和摩托车拖了出来。20岁的古丽加玛力一边推着摩托车,一边搀扶右腿受伤的父亲,一直走到次日凌晨才回到家里。

  从那以后,每当说起女儿,麦麦提努尔都会笑着说:“等我老了,为祖国守防的任务,可以放心交给孩子们了。我们能守下去,他们一样也能守下去。”

   “慕士塔格峰下的每一名牧民,都是编外的哨兵”

  今年八一建军节,一辈子未踏出帕米尔高原半步的麦麦提努尔,身穿柯尔克孜族传统服装,佩戴党员徽章,来到人民军队的诞生地——南昌,观看了八一广场上的升旗仪式。

  当天下午,有关方面举行了一场简短而庄严的国旗互赠仪式。麦麦提努尔庄重地把在边防线上升起过的国旗递交给江西省军区国旗护卫队的官兵,又小心翼翼地接过在南昌八一广场升起过的国旗。

  跨越千里,从帕米尔高原到南昌八一广场,麦麦提努尔终于实现了期盼已久的心愿:去英雄城南昌,向革命先辈汇报,他们一家四代始终坚守着卫国戍边的如山承诺。

  对于麦麦提努尔一家人而言,卫国戍边,就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轻抚着这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麦麦提努尔满眼都是自豪:“解放军让我把国旗带回来,这既是荣誉,更是信任,我要让这面国旗见证边境的和平与安宁。”麦麦提努尔说,等自己的孙女长大后,要送她去参军报国。

  祖国没有忘记那些守卫国门的平凡英雄。近年来,军地各级为护边员值班的卡点修建通水电、可做饭的宿舍,为护边员配备边防巡逻电动汽车等交通工具。

  如今,正如边防官兵所说,“慕士塔格峰下的每一名牧民,都是编外的哨兵,每一座毡房都是流动的哨所”。正因为有了这些编外的哨兵、流动的哨所,我们祖国的边陲才更加安宁,更加欣欣向荣。

  图①:护边员巡逻分队在高原巡逻;图②:巡逻间隙,麦麦提努尔(左一)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巡逻经历;图③:麦麦提努尔(中)与队员一起登上哨楼观察情况;图④:麦麦提努尔(左二)学习操作视频监控系统;图⑤:麦麦提努尔(中)带着女儿(右二)到牧民家做客。

  蒙祖兴、吴圣博、陈斌摄

 
责任编辑:龚阿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