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训抓训的改革之变
发稿时间:2024-09-20 11:06:00 作者:张帆 朱柏妍 李兵峰 来源: 解放军报
选才之变——
班组里的“师傅”,走上全旅大课堂
起吊、回旋、调平……高高的吊车下,火箭军某旅二级上士程天一边仔细操作,一边向讲台下的战友们演示讲解。
作为所在分队某专业技术骨干,程天一直担负所在班组的专业教学任务。像今天这堂课上涉及的教学内容,他已经讲解过很多次。
与之前不同的是,如今“内课”变成了全旅“公开课”,听讲的“学生”由本班组成员拓展至全旅所有从事该专业的官兵。程天的身份,也从班组成员们的“师傅”,变为全旅的专业教练员。
讲台上,一个庞大的装备部件在程天的操作下被平稳地吊放至指定目标点。学员们的目光紧紧跟随程天的动作,脸上露出钦佩的神色。在一旁跟课的该旅作训部门王参谋,按照正在试行的教练员量化评价标准,在手中的记录板上给程天写下评价。
班组里的“师傅”,走上全旅大课堂。这是该旅对专长化任教的初步探索。
“教练员的水平如何,从某种程度上决定所在专业的训练水平。”王参谋告诉记者,过去的专业教学都是由本单位骨干担任主讲,各专业分队“各自为战”。如今,他们完善相关机制,从全旅遴选该专业领域水平最高、组训能力最强的骨干,升级为旅教练员,以科学、标准的流程,为该专业官兵进行统一授课。
“新模式有效解决了很多老问题,给大家创造了学好专业的充足条件。”该旅技术骨干王振对于全新的教练员选任模式感触很深。过去,人员流动交替快,“小特新”专业的骨干人才尤其稀缺,部分课目甚至没人能教。他所在的发射营几次在对抗训练中吃败仗,都是因为被导演组给出的特情课目暴露了“冷门”专业的弱训短板。
王振带记者走进该旅某发射专业训练场。讲台上,教练员的讲授深入浅出。他们从全旅范围内选拔出的该专业技术骨干,几乎都拥有厂家、院校送学定培经历。讲台下,学员们也打破建制限制,按专业需求和学习进度分组分级上课。
“新模式还采取巡回授课、定向帮带等方式,大范围调配流通,提高组训任教层次水平,有效防止了各分队自我循环、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该旅作训参谋介绍,如今,他们已经组织开展了数十个专业的合训,并通过集约专修、比武竞赛、岗位练兵等方式,定期检验训练成果,不断推动教练员能力升级,进而带动全旅基础训练水平提升。
观念之变——
缺的不是场地,而是科学的统筹思维
去年,一场群众性练兵比武,暴露了该旅在基础训练组训上的一处“沉疴”——某分队的一个课目因训练场地所限,理论讲授开展得很扎实,但实装操作存在短板弱项。
基础训练专业多、课目细,训练场地、装备器材等资源确实有限。一个分队比武铩羽而归背后的问题,被摆上议战议训的会议桌。然而,随着实地走访调研逐渐深入,“缺还是不缺”的问题引起该旅党委关注——
某专业训练场占地面积大,训练设备充足,可每年的使用时长甚至占不到全年训练时间的一半;
两个分队有相同训练课目,训练时间不重叠,却分别拥有两个配置完全相同的训练场;
某课目对场地要求高,依托旅级力量建设难,但在同一驻地的其他军种单位拥有完全符合课目训练要求的场地,距离营区的车程不足1小时;
某课目配备了专业训练场地和装备,却因训练资源安排不合理,时常出现“一人练,他人看”的场景……
“缺的不是场地,是统筹的思维。”一场针对训练场地的“突围”在旅党委推动下加速展开——
能训练多个课目的一体化训练场地建设起来了。该旅某专业模拟真实作战环境,将技能训练课目和战术训练课目内容融合进同一个场地,实现训练场地的整合优化。
原本不承担训练功能的“空闲”场地被改造利用起来了。某连官兵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改造电路,把模拟操作台接进特种装备车库房,实现“车不出库”就能练实装操作。
科技助力精细化管理,把有限场地的训练效益提起来了。某电子教学考评系统的研发使用,把原本需要3个场地才能完成的某专业教学及考核内容全部融进一个线上系统,既减小了场地压力,又提升了训练质效。
思维一变天地宽。据该旅领导介绍,如今,在全旅范围内,数十个专业课目同时展开训练已经不是新鲜事;某专业训练场上“人歇装备不歇、车停场地不停”也成为常态。官兵不必再为场地和训练资源担忧,全身心投入备战训练。
方法之变——
注重结合融合,确保恒定的课时长度取得最大效益
自从当上了营长,某营董营长觉得最难调配的就是时间。
新年度训练刚一开始,某连巩连长就拿着将持续半个月的装备年检任务计划找上门,询问连队同时担负了其他任务,年检期间训练该怎么开展?
其他分队主官也纷纷反映,当前部队各项备战任务重,而大纲对基础训练每个阶段的训练课时又有严格规范。如何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内容训全、训实、训出成果是普遍难题。
探索从巩连长所在连队承担的装备年检任务开始。在机关的统筹协调下,该连首先调整了今年基础训练课目的训练顺序。把实装训练课目与装备年检任务相结合,利用进行装备年检的时机,完成今年的实装训练。
该旅机关何参谋在广泛调研后发现,以往大家的关注点都聚焦在训练总时长上,恰恰忽视了时间使用质效,对于如何分配时间、如何高效使用训练时长缺乏重视。
这个问题也引起旅领导关注。一份精细化训练课时安排计划应运而生。在遵循大纲规定训练时长的基础上,他们不仅考虑到各专业训练中不同难易课目对训练时长的不同需求,还考虑到个体能力水平差距,将每个课目训练内容细化为不同的阶段目标,与划分更加精细的训练时间一一对应。
在该旅某专业训练场边,班长余诚拿出一张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训练时间表。他告诉记者,这张表上的训练时间安排,不仅结合了今年训练课目的特点需求,还参照了他去年考核结果所属的分类层级。
在这张由不同颜色线条标注的时间表上,专业训练被划分为理论统学、模拟训练、单装训练、综合运用等步骤,并按照特定比例划分出学习时段。
“我们要在恒定的课时长度里探索效益的上限。”何参谋告诉记者,他们坚持对标能力需求,精细化分配训练时间,确保每个专业每个课目不漏训、不偏训,推动全旅基础训练质效攀升。
一组最新的训练数据显示,全新的训练课时安排计划在全旅推广应用后,专业班组综合训练成绩平均提升了10%以上。
标准之变——
严格训考质效监控管理,形成不断互促共进的向上良性循环
“开始考核……”在该旅某实装操作大厅,一场专业考核展开。2个班组闻令而动,导弹操作号手们按照流程完成一系列操作。
“1号班组,完成误差小于1秒,成绩96分;2号班组,完成误差大于2秒,关键核心指标不合格,判0分。”考核结束,大厅里响起电子播报。最前方的大屏上,两组操作号手的操作过程和实时数据被对照投放。2号班组指挥员李腾看着对比鲜明的复盘数据和操作细节,羞愧地低下了头。
此次考核的考官邢斌告诉记者,如今,旅里许多专业都已经用上“自动化考评系统”——与主观性强、标准难量化统一的人工监考相比,系统不仅可以自动采集官兵训练操作动作、时间、指标等数据信息,还可以对导弹操作号手口令表述是否准确、操作时机是否正确、手法要领是否标准等进行标准化判别。
“标准明确了,结果量化了,‘考’才能为‘训’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邢斌说,这个系统还可以用图表的形式,对操作号手的个体考核情况与历次考核情况进行直观展示,为号手接下来的训练计划安排提供参考。
在该旅作训参谋的工作记录本里,数套依托“自动化考评系统”的新训法被详细记录。随着基础训练的展开,针对个人考核结果量身定制的训练计划和训练方法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收到了较好效果。
前不久,又一轮专业考核如期而至。考官徐腾飞远程操作服务器终端,快速建立虚拟考场,引导一个个专业班组完成虚拟实战背景下的连贯考核。
考核结束,一张专业能力综合信息图随之形成,不仅标注出成绩与排序,而且对操作、判读、原理、排查故障、协同等多项号手专业能力进行了量化分析。同时,与这一量化分析结果相对应的新阶段训练计划,也同步制订完成。
“考有实效,训有目标,训考相互促进,形成不断向上的良性循环。”新一轮考核继续展开,徐腾飞看着虚拟考场中一枚枚直刺苍穹的大国长剑,内心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