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老师”和他们的门巴学生
发稿时间:2024-09-20 11:06:00 作者:侯大伟 郭丰宽 于心月 来源: 解放军报
“措姆”,门巴语意为“大海”。
喜马拉雅山连绵险峻,雅鲁藏布江汹涌奔腾,“隐藏”在高山深谷间的西藏墨脱县,很多村民的名字中都有“措姆”二字。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把走出大山的渴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秋季开学第一日,墨脱县背崩乡小学六年级学生梅朵措姆踏进校门,第一眼看到的便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彩色雕塑——身着戎装的解放军战士,牵着两名戴红领巾的门巴族少年,向着山外的方向阔步前行。
校长白玛措姆早早等候在门口。在她身边,还有一名身着迷彩的“玛米更拉”(门巴语,意为“兵老师”)——西藏军区某边防团“墨脱戍边模范营”一级上士曹世学。
“兵老师”,是背崩乡小学的一张独特名片。建校之初,学校只有1名老师。为改善办学条件,20世纪90年代起,部队官兵便以编外教师身份参与教学。数十年间,“玛米更拉”教过的门巴族学生中,有近2000名学生考上初中,200余人考上大学,许多人返乡后成为戍边守边、兴边富民的生力军。
从扫盲教育到文化教育再到国防教育,“兵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不变的是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深情。
2013年,波密至墨脱的公路建成通车,“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成为“全国最后通公路的县”。墨脱人从此可以走出大山,走向大海。
初秋,沿着这条公路,记者乘车来到背崩乡小学。不远处雅鲁藏布江水沿峡谷奔腾而下,校园里传来孩子们琅琅读书声,宛若奏响一曲民族团结、军民团结的美妙和弦。
“高原孤岛”响起琅琅书声
“墨脱未来在你们身上”“知识改变命运 祖国在我心中”。背崩乡小学德育教室内,一排排奖状、奖杯之间,两幅出自墨脱退伍老兵之手的题字格外醒目。
两件作品都来自1962年首批进驻墨脱的老兵,落款时间分别是2015年和2018年。即使退伍多年,祖国西南角始终有他们深深的牵挂。2018年,82岁的老兵万人伟和战友相约重走川藏线。来到背崩乡小学,看到新修建的教学楼干净整洁,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一应俱全,万人伟欣然提笔留念。
1962年,解放军徒步进驻墨脱。那时,当地居民主要为门巴族和珞巴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依旧“以结绳记时、以刻木记事”。
年过花甲的门巴族老人桑杰多吉,还记得当时的场景:官兵们在营区空地读书学习,许多村民也跟着听讲。桑杰多吉和小伙伴们跑到营区门口玩耍,官兵们拿小树枝手把手教他们写字。那时虽然懵懂,但他依然记得解放军叔叔帽子上的红五星,“总喜欢伸手摸一摸”。
后来,部队专门举办“成人夜校”脱盲班,沉寂千年的“高原孤岛”响起琅琅读书声。“我们父辈那一代人,基本都是文盲。解放军教我们写字认字,写得最多的是‘中国共产党’。”桑杰多吉回忆道。
在军地共同努力下,1976年,背崩乡建起第一所小学,首任校长仁青罗布是当时唯一的老师。除日常管理工作外,他还承担语文、数学、音乐等所有课程的教学。为改善办学条件,官兵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教学中。
今年55岁的门巴族居民勇敢,是学校的第一届学生。“我的名字是解放军起的。”勇敢说。1994年,“墨脱戍边模范营”在背崩乡小学成立“勇为班”,取“勇敢有为、报效国家”之意,选派文化基础好的战士前往义务支教。2000年起,该营战士周国仁主动请缨坚持支教18年,成为背崩乡小学代课时间最长的“兵老师”。期间,周国仁劝返80余名辍学儿童,帮助1000余名学生升入初中,200余名学生考上大学。
谈起自己求学时的“兵老师”,勇敢已经记不起来姓名。他只记得,谁家有困难,“兵老师”都会主动帮忙。“那时日子苦,官兵掏腰包捐钱捐物助学的事情经常发生。电影《一个也不能少》要是放到我们这里拍摄,很多故事不需要编剧。”勇敢说。
让五星红旗在心中高高飘扬
又是一年退伍季,“墨脱戍边模范营”营院内响起悠扬的《驼铃》歌声。9月6日,背崩乡小学四五年级学生来到军营,为退伍老兵献上洁白的哈达。
对于曹世学来说,这也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欢送仪式结束后,曹世学带领学生们参观营区荣誉室,讲述驻藏部队在墨脱创造的“第一”:“修建第一代解放大桥时,墨脱还没有通公路。修桥用的主钢绳,是几十名战士和群众排成长队扛在肩上,走了100多天才运到的……”
“没想到每天都能看到的解放大桥,凝结着解放军叔叔的血汗。”五年级学生格桑尼玛走进军营聆听官兵的奋斗故事,对“金珠玛米”的敬佩油然而生。
如今,墨脱的公路通车,背崩乡小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媒体教室、电脑等教学设施不断更新换代,许多年轻教师选择来到这里教书育人,学校老师从“缺编”变成“超编”,“兵老师”则从代课老师转变为专职开展国防教育的“编外老师”。
“身份是编外,职责不能编外。”学校现有9个班,每班每周一节国防教育课、一节边防常识课,由“兵老师”负责教授。平日的上午,曹世学处理好部队的日常工作,下午便来到学校为学生讲课。到了周末,他又为接下来一周的国防教育课做准备。“一节课他都不落。”白玛措姆说。
作为来自湖南怀化的侗族青年,曹世学的国防教育课程充满民族特色。一天,他为六年级学生讲授“心系国防 有你有我”主题课程。问起家乡的特色美食,学生们争先恐后举手抢答:“石锅鸡!”“手抓饭!”“茶香猪蹄!”课堂气氛瞬间火热起来。
接着,曹世学向学生们介绍自己家乡的侗族合拢宴——邻里乡亲用木板搭成长桌,家家端出拿手菜,一起喝侗乡油茶、唱歌跳舞。“相传,合拢宴是为了宴请英雄而设。南征北战的开国元勋粟裕也是侗族人,是我们家乡人心目中的英雄。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就像一只雄鸡,无论是鸡冠、心脏还是尾羽,都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守护。”台下,学生们认真听讲,眼神明亮。
2023年3月,背崩乡小学举行“八一爱民学校”揭牌仪式。“‘兵老师’的爱国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很有效果,孩子们回到家讲述学校的故事,‘小手拉大手’,墨脱人民的守边固边情怀日益浓厚。”边防团领导介绍,一代代“兵老师”接力育人,让五星红旗在村民心中高高飘扬。
每年藏历新年前后,当地村民与官兵联合巡边是背崩乡坚持多年的传统。每次有巡逻任务,各族群众都争着去。去年联合巡边,63岁的门巴族村民嘎玛措姆执意参加。走到山上,看到远处的白塔露出塔尖,嘎玛措姆不禁流下眼泪:“这是我爷爷当年参与建设的白塔,看到它就知道,我们在祖国的领土上。”
“我们和官兵一起巡逻,是源自内心‘守边有我’的信念。”背崩乡格林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多杰平措说,“从小部队官兵陪伴我们长大,孩子们入学就接受‘兵老师’的教育,爱党爱国爱军的情感是融入血液的。”
从走出墨脱到回到墨脱
时光荏苒,桃李满园。
胸佩奖章的征兵代言人、三尺讲台上的辛勤园丁、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许多“兵老师”的学生,完成学业后返回家乡,以自己的方式为家乡建设、守土固防贡献力量。
雅鲁藏布江南岸,漫山茶田绿意盎然。背崩乡格林村村民次仁央珍身着门巴族服饰,轻快又麻利地采摘茶叶。
这是位于墨脱县格林村山顶的景观茶园。“2018年以来,我们引入先进种茶技术,为村民开展采茶培训,现在茶园已经扩建至500多亩。”多杰平措介绍,今年村里茶叶获得丰收,村民人均增收近2万元。
多杰平措是周国仁的学生。求学时,他就常学着“玛米更拉”的样子敬军礼。2008年,多杰平措参军入伍到千里之外的驻滇某部服役。在机场一本航空杂志上,他看到墨脱风景的介绍,激动地流下眼泪:“我离墨脱越来越远,墨脱离外界越来越近。”
退伍后,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带领村民共同致富。2017年以来,多杰平措抓住县政府引进茶叶种植技术的契机,带领格林村各族群众发展茶叶种植产业。
如今,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当年村民们齐心种下的高山有机茶、红米、食用菌等特色作物,迎来源源不断的订单。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上,多杰平措被表彰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
从背崩乡小学毕业的白玛仁增,同样走出大山走进迷彩军营。2018年,凭借过硬军事素质,白马仁增被选拔为“厄尔布鲁士之环”参赛队员,出征国际军事比赛。他总能想起在校时“兵老师”的教诲:“走出墨脱,就代表墨脱人;走出国门,就代表中国人,一定要为国争光。”他在比赛中拼尽全力,取得优异成绩,同年荣立二等功。
2022年,白马仁增退役返乡,来到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连续多年担任征兵代言人。每年征兵季,他都挨家挨户上门宣讲。“在大家心中,国永远比家大。”白马仁增说,在国防氛围浓厚的背崩乡,适龄青年参军入伍热情高涨。今年下半年征兵,背崩乡有2个名额,下辖的9个行政村却村村有报名、户户有响应。
从全面脱贫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开启了背崩乡群众的新生活。他们不会忘记,在遥远的小山村,最美妙的声音依然是孩子们的读书声,不会忘记西南边陲的校园里,那一抹迷彩绿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