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军事

首页 >> 文字列表 >> 正文

我为祖国守边防

发稿时间:2023-08-04 16:30:00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黄宗兴 来源: 中国青年报

6月26日,迈丹边防连巡逻官兵与护边员组成巡逻小分队,对高海拔防区重要山口进行联合巡逻,途中举行宣誓仪式。刘南松/摄

  素有“万山之州”之称的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位于中国版图的最西端,这里群山环绕,戈壁绵延,新疆军区某边防团迈丹边防连就驻守于此。与周边苍茫景色不同的是,在通往迈丹边防连的路边,一个个石头堆砌的“坦克”整齐排列。驻地附近的山上,用石子摆成的“祖国在我心中”“祖国有我请放心”等大字随处可见。

  摆放这些石头的,有边防连的官兵,也有驻地迈丹村的村民。自1962年建连以来,61年间,连队官兵与迈丹村民守望相助、同甘共苦,军民合力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强边固防,形成了双向奔赴强边固边新局面,构建起军民一体管边控边大格局。

  受连队官兵影响,迈丹村叫响“一位牧民就是一个哨兵,一顶毡房就是一个哨所”的口号。在附近不远处的戈壁滩上,鲜红的标语立牌写着连队官兵与村民们共同的誓言: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

像五星杨一样屹立祖国边关

  在迈丹边防连,官兵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要像五星杨一样屹立在祖国西陲边关”。

  “五星杨”是迈丹地区的“特产”。61年前,第一批连队官兵来到这里时,周围一片荒凉,只有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因为土地贫瘠,绿树在这里很难成活。官兵们在此种下“五星杨”,立起“戍边石”,从此开始与边民共同建边、守边。

  在连队指导员马庚赟看来,“五星杨”和“戍边石”就是迈丹边防连的精神图腾。“这些年我们种下一片片‘五星杨’,也是一茬茬官兵在传承热爱边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喀喇昆仑精神。”马庚赟解释道。

  在迈丹边防连,新兵入连的第一课,是到“五星杨”“戍边石”前聆听边防故事、追忆戍边历程;干部上任第一关,是当着全连面讲“五星杨”“戍边石”的故事,接受战士“挑刺”;重大节日第一项,要开展“五星杨下诉忠诚、戍边石前话使命”活动,让官兵分享自身经历,根植忠诚因子。

  “很多新兵在刚来时,都不适应高原戈壁的艰苦环境。但听完先辈们的戍边故事,亲自走一趟边防巡逻路,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爱上边防线,爱上坚守的界碑。”马庚赟说。

  一级上士常向波是连队的一位老兵,16年前他刚来到迈丹时,也曾一度“难以忍受”这里的艰苦。那时这里不通水电,更没有手机信号,要想和家人联系只能坐车到附近的县城,买一张电话卡打公用电话。夏季暴雨常常引发山洪,冬季则每天下雪,积雪有一米多深。

  第一次边防巡逻改变了常向波。他清楚地记得那次巡逻,因为山路难走,他跟随老班长徐海涛骑马走了20多公里后,又徒步向山口行进。一路上乱石遍布,最难走的地方要手脚并用地爬过去。抵达点位时,常向波已累得两腿发颤,“感觉衣服都要磨烂了”。

  然而看到界碑的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消失了。那是常向波第一次看到祖国边境线上的界碑,鲜红的“中国”字样让这个年轻的小伙子瞬间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在老班长的指导下,他亲手为界碑描红,“那一刻,我为自己守在祖国边防线上而自豪”。

  “那种自豪感会让人上瘾。无论你在这里待了多少年,还能走多少次巡逻路,你都会珍惜走上边防线的机会。”常向波由衷地感慨说。

  2015年秋天,连队的原退役老兵孙成把刚大学毕业的儿子孙家奇送回了克州,新训结束后孙家奇被意外分配到父亲的老连队迈丹边防连。刚到连队时,孙家奇原本打算“过好当下,期满回家”。但当两年服役期满,他最后一次走上巡逻路后,却毅然决定留队。

  这一留就是8年,如今孙家奇已成为连队的优秀骨干。他至今记得8年前,自己在申请书里写道,“这里是一个待着待着就爱上了、守着守着就离不开的地方。”

强边固防是最大的事

  迈丹地区,山高路险,边境管控难度大。柯尔克孜族牧民世代居住于此,与邻国吉尔吉斯人同宗同源、跨界而居,周边通行便利,这为边境管控带来不小的难度。

  为了守好边防线,连队官兵要每周数次抵达点位观察情况。这些点位都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山口,一路上,官兵们要顶风雪、跨冰河,翻山越岭。高原上气象多变,山间更是天气变幻不定,巡逻路上,常常出发时还是晴空万里,半小时后就遇到暴雪和冰雹。

  连长唐洋在巡逻路上遇见过各种天气,风雪最大时,山路上的积雪足有近一米厚,巡逻小队难以前进,“因为不知道一脚踏出去,前面是山路还是悬崖”。车辆很难上山,官兵只能骑马,但山上遍布着“刀片石”,马也很容易受惊,必须提防被马甩下山崖。

  曾有一位连队的战士在巡逻途中,被受惊的马甩下马背。当时积雪正厚,他直接砸在雪地里滚向河谷,幸而一只手死死扒住了悬崖边,才侥幸捡回一命。

  唐洋也曾在一次骑马巡逻中经历惊险一刻。那是前年3月,他带刚下连的新兵一起巡逻,在经过一处悬崖时,他担心新兵发生危险,便安排新兵走在内侧,自己在外侧保护。

  但山路比唐洋预计的更窄。走过一个拐角时,新兵骑的马因擦碰崖壁而略显急躁,前进时后蹄抬起,直接踢到了紧随在后的唐洋。“砰得一声响,新兵都吓坏了,自己反而没感到疼。”唐洋回忆说。

  唐洋一心想要抵达点位,有战友劝他返回连队检查,被他果断拒绝了。改为步行后,唐洋一瘸一拐地继续带队前进,最终按时完成了巡逻任务。回到营地后,他才发现膝盖被踢肿了一块,经检查,伤口处竟已有了增生。

  “最重要的是观察点位,保证边防线的安全稳定。”唐洋说,“戍守边防,走上巡逻路,你想的就只有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强边固防就是最大的事。”

  为了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化边防,2020年6月,迈丹边防连主动担负起两个高海拔山口铁丝网闭合架设任务。全连官兵手拉肩扛,背着50公斤的铁丝网和T型杆底座一趟趟往返于山高坡陡、道路崎岖的点位之间。肩膀肿了就拿手抱,手划烂了就涂点药水继续干,提前7天完成了任务。

  如今,连队又引入了直升机和无人机补盲巡逻,以便更加及时地掌握边境管控情况。他们在所有点位架设监控,将实时画面接入作战值班室,并在各山口要道搭建执勤房,构筑前沿岗哨,构建出全线“30分钟处置圈”和重点目标“10分钟处置圈”。

  但遇到极端天气,监控设备受低温影响易出现故障,仍需人力徒步巡逻。“事实上,天气越复杂的情况,越要走到点位去,确保点位安全。”唐洋说。他记得风雪最大的一次,他们在返回途中迷路,被困在雪山上整整一夜。那天晚上,有人在雪山上发起高烧,有人回到营区后,才发现耳朵后面生了一片冻疮。

  “但没人觉得害怕,大家都很有成就感,第二次巡逻又都抢着去。这就是我们守在这里的意义,强边固防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用行动坚决守好祖国的边防线。”唐洋说。

  也正是凭借这样的坚守,自建连以来,数十年间,迈丹边防连所辖的边防线未发生任何边境问题。

军民一心守边疆

  在迈丹边防连所辖的边防线上,除了巡逻官兵,还有一群特殊的守护者。他们是迈丹村的村民,也是这里的护边员。这些年,在连队官兵的感召下,卫国戍边已是迈丹村村民的共识。如今边防线上的每一个执勤房,都有10余名护边员站岗放哨。

  “连队每年都会对村民进行思想教育宣传和技能训练,发动大家一起守边护边。”马庚赟介绍说。自20世纪60年代起,连队官兵就组织村民开展军事训练。放牧时,村民自发在石头上刻下“中国”字样,这些“中国石”也是他们守防的见证。

  如今,连队坚持每周开办边民夜校,由连队官兵和村里的老党员为大家授课,引导边民学汉语、学技能、学边防,累计培训边民3600余人次。他们还邀请村民每月到连队参加一次固防联席会议、分析一次边防管控形势、会商一次边境情报信息。护边员人人自领责任区协助官兵巡逻,村中青年也纷纷申请加入护边员队伍,目前队伍中青年占比已高达65%。“一个毡房就是一处哨所,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在迈丹地区蔚然成风。

  在常向波看来,发动村民加入护边队伍,就是在构筑一道更为坚实的“西陲戍边防线”。“人人都来戍守边防,祖国边防必定牢不可破。”常向波说。

  日常执勤中,护边员如发现情况,可以随时拨打专线向连队报告。连队官兵点对点出动,确保规定时间内抵达处置,全线“30分钟处置圈”和重点目标“10分钟处置圈”也因此形成。而每一次巡逻,如无特殊情况,官兵们也会与护边员一同前往点位,并在路上向其讲解巡逻观察的要点。

  除了护边上的引导,连队官兵也是迈丹村的守护者。村民们只要有困难,官兵们就会立刻出现。2019年,村里一位残疾老人家里发生变故,儿子去世,儿媳在外地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孙女在家相依为命。得知这一情况后,连队官兵立即赶往老人家前去照顾帮扶。看到老人家里房屋破败,官兵们便一起凑钱,为老人修建新房。

  常向波记得那段时间,大家最常去的地方就是老人家里。训练之余只要有空,他和战友们就会去帮老人做家务,或帮忙建新房。为了让老人生活地更舒适,他们加班加点赶工,只用了不到10天时间就让老人搬进新房。

  常向波说,事实上官兵们的很多技能都是因为需要帮助村民而学会的,“谁家要换灯泡修家具,谁家的土地要翻了,村民们都会找我们”。他们还集资为迈丹小学修缮教学楼,布设完善教学设备,并资助贫困儿童上学,把最初仅有两间土坯房的小学发展成了可容纳300余名学生的“八一爱民学校”,确保村里没有一个因贫失学的孩子。如今每周五下午,官兵们还会到小学帮助授课,是孩子们心中最亲近的“穿着军装的教师”。

  官兵们的付出也换来了村民们的真心拥护。这些年,受连队官兵的影响,村里先后有56名高校学子毕业回乡任职,13名大学生选择应征入伍。他们说:“没有边防连,我们也上不了大学。必须像他们一样,自觉当好民族团结、戍边守防的排头兵。”

  “我们现在的好生活都是共产党、解放军给的,我们必须要懂得感恩,感恩的第一件事就是跟着连队把边防守住守好。”护边员苏义尼·托合提说。自连队驻守迈丹村,61年来,该村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没有一个人参与暴恐犯罪、没有一起近亲结婚问题。村里50余人参军,120多人入党。迈丹村任职32年的党支部书记加克普瓦力在弥留之际给子女留下遗训:“必须跟着党,跟着解放军走,决不可三心二意。”

  而在迈丹村,处处可见军民一心的印记。村子正中央的感恩碑上,镌刻着“永远感恩共产党,世代铭记解放军”两行鲜红的大字。村子外不远处的半山腰上,村民摆出的“军爱民,民爱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石头标语横卧在山坡上,远远看去格外醒目。

 
责任编辑:王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