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军事

首页 >> 文字列表 >> 正文

小报码连着大海洋

发稿时间:2023-06-29 16:24:00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龚阿媛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今年6月,台站外线分队官兵徒步前行,赶赴目的区域实施作业。韩荣博/摄

  从海军某通信部队的营区向外看去,很难看到海的踪迹。这里位于华中群山深处,最近的海岸线距此近千公里,连绵不绝的大山与绿树是不变的风景。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海洋触手可及。营区里,各海域地图悬挂在道路两旁,象征航母、潜艇、战舰的浮雕被刻印在机房外墙上。群山之中,一道道电码与一条条天线将台站官兵与这些舰艇紧密相连。从他们手中发出的电波,瞬时便可抵达大洋深处,保障舰艇驰骋远海。

  为舰艇航行提供可靠的通信保障,是台站官兵每天的日常,也是他们最“挂心”的事。在机房外最醒目的一块大石上,镌刻着这群深山水兵心底的誓言:“小山沟连着大海洋,小报码连着大战略,小岗位连着大使命。”

  台站某分队长陈海林是在这个“小山沟”里留守时间最长的人之一,亲眼见证了“小报码”与“大海洋”相连。扎根深山14年的他知道,尽管无法随舰出海,但大家有着和舰艇官兵同样的使命感,“我们时刻心系大洋”。

  陈海林刚来时,“小山沟”与大洋的连接刚刚起步。台站尚属组建初期,通信设备仅有几台,如何操作发报更是无人知晓。来不及“抱怨”山沟位置偏僻距海遥远,陈海林就加入到紧张的摸索研究中。

  由于当时这一专业刚刚成立,通信系统和所属装备都是全新的,既没有教材参考,也无经验借鉴。为了尽快熟悉设备,台站请来厂家技师授课,陈海林和战友们每天跟着专家技师学习。“一次学不会就学两遍。”陈海林说,那时他们每人都会随身揣一个小本,遇到问题就记下来,休息时间再插空向专家学习。

  “专家们都被‘烦’得没空休息,就是为了早点学会,早日形成战斗力。”陈海林说。凭着一股钻劲儿,台站官兵用了近两年时间,结合自身操作经验,自主编纂出涵盖6个专业180多万字的训练手册和操作规程等资料,还探索出一条“任务逐级分解、能力逐级合成”的组训练兵之路。

  前些年,初步形成通信保障能力的台站开始正式担负战备值班任务,一组组电码被发往千里之外的大洋之上。

  在核心号手张超峰看来,正式担负值班任务的感觉与过去截然不同。学习训练时,摆放设备的洞库一度让他感到不适:四周全是水泥地,灰尘大、含氧量低,重要的是“看不到海,连天也看不到”。

  然而几次值班后,张超峰的感觉完全变了。当他亲眼看到一道道指令下发,“那一刻感觉自己真正与大海相连,使命感油然而生”。

  “别看电码简单,要发准确并不容易。”张超峰说,实战条件下,每一组电码都务求准确,半点差错都可能让指令差之千里。值班时,号手必须时刻保持高度专注,准时准点将信号发出,“差一秒都不行”。

  保障通信万无一失成了官兵们心中“天大的事”,为此,除了日常战备值班,台站官兵还利用间隙设计出多套应急处置方案,确保在设备突发故障时能够及时抢修,不影响通信。他们还成立了应急分队,日常训练特情处置。

  2018年,台站迎来考验时刻,为远航舰艇提供应急不间断通信。任务临时通知,留给官兵们的准备时间不足一天,当时已成为领班员的张超峰接到通知后,立即带领战友行动起来,对设备进行紧锣密鼓的排查。

  “长时间连续作战,高压运转,对人和机器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决不能出差错。”张超峰说。他至今记得那几天,他和战友每天轮班,以确保24小时全时通信。轮到晚班时,大家会不约而同地带上茶和咖啡,后来实在太困了,干脆干嚼起茶叶。

  长时间不间断通信,也让设备经历了一次极限挑战。陈海林记得一次值班时,操作刚进行到一半,设备就因过热发生短路,线路起火。此时停机必将导致任务中断。几番权衡后,陈海林毅然决定由其他战友继续操作,自己直接在高压条件下进行线路维修。

  戴好绝缘手套后,陈海林迅速开始摸排,很快找到了故障点。他没有犹豫,扑灭明火后直接在线路上展开维修,仅用10分钟就将其修复。后来陈海林笑着承认,“当时也怕,但要知道,海上的战友们在等着我们通信联络呢”。

  十余天后,全时通信保障任务圆满结束,停机的那一刻,陈海林闻到洞库里满是加高压后烧焦的味道。官兵们脸上带着疲惫,又都兴奋不已。“就像打了胜仗一样。”陈海林说,“备战已久,事实证明我们经受住了考验,我们能让舰艇放心在大洋里行驶!”

  如今,在洞库入口处,第一面墙上只写了一句话,简短而醒目:机房即是战场,开机即是作战。

  除了“不见天日”的洞库,深山与密林也是台站官兵最熟悉的地方。在连绵不绝的大山深处,近千个信号塔遍布其间,东西南北跨越上百公里。

  信号塔覆盖之处,是台站官兵每年行走的又一“战场”。为保证通信,信号塔必须每年全部检修一次,夏季和冬季则另需特殊巡护,以防止极端天气损坏电线。

  巡护路走得多了,台站老兵们心里都会有一张特殊的地图,哪些信号塔布设的地形特殊,需要重点巡护,他们都一清二楚。夏季暴雨来临前,官兵们要深入山中寻找搭设在山沟和斜坡上的信号塔,提前对周围进行挖渠引流,防止雨水冲刷。冬季则要重点查看迎风一面的线路,以免覆盖冰雪。

  去年冬天,某营班长马新亮就曾遇到一次雨雪天气。那天雪下得很大,积雪没过脚踝,看不见脚下的路,马新亮和战友们只能绕着信号塔慢慢走。下坡时山路陡峭,他们就拽住路边的树,用树枝当“盲杖”,一棍棍杵进雪里,摸索着前进。

  那天,一二百米的路他们走了近1个半小时,抵达下一目标点位后,马新亮将鞋子脱下来,里面的袜子早已被雪水浸透,一踩“透心凉”。

  积雪覆盖之下,野草与荆棘也是巡护时需要提防的对象。草木茂密的地方还有蚂蟥和蜱虫,他们攻击力惊人,即使官兵们扎紧裤脚也能钻进去,爬到小腿上肆意吸血。不久前,一名新兵就在巡护途中被咬,卷起裤腿后数只蚂蟥吸附在他腿上,拽起来后鲜血直流。

  “新兵刚巡护时都会被吓到,多走几次就习以为常了。”马新亮笑着说。他们对此有自己的经验,“只需要用酒精熏醉它们,或者用火烫掉就好。”

  毒蛇和野猪也是巡护路上的“常客”。在这条路上走了13年的分队长廖启发,甚至还在巡护途中遇到过两只金雕。它们把窝搭在信号塔上,廖启发爬塔检修时,金雕张开近两米的双翅俯冲下来,一把抓烂了廖启发的防护背心。

  尽管非常危险,去年小金雕长大后,官兵们还是将鸟窝转移了。“任何可能影响信号发送的因素都不能放过,巡护的意义就在于排除危险隐患,确保所有线路完好,为通信提供万全的保障。”廖启发说。

  不久前的4月,信号塔遭遇险情,雨天时被雷电击中,导致线路受损。当天中午,察觉到洞库内无法加高压后,廖启发和战友们立即兵分两路,在洞库与外场展开故障排查。

  傍晚时分,仍在排查的巡护队接到当地村民电话,得知是一处信号塔发生打火,他们立即赶到现场,看到信号塔周围的植被已被烧焦,草丛被烧成黑色,一片焦黑中仍有火星迸溅。

  廖启发记得那是第一次遇到如此严重的打火,焦黑的草丛踩上去发烫。但来不及害怕,后续发报即将开始,必须尽快完成修复。廖启发和战友直接蹚过灼热的草灰,徒手将线路附近的树枝清除,再加紧检修,加电测试。

  很快检修完成,线路重新接通,通信准时进行。而在外场的廖启发和战友们如释重负,终于松了口气。这一次,他们破例在信号塔下拍了一张合照留念。

  返回时夜幕降临,巡护队员打起手电,每人点亮一盏灯排队向山下走去。队伍中,廖启发看着山间亮起的点点灯光,感觉无比轻松与满足。“能够为海上的舰艇‘护航’,是我最大的使命和光荣。”廖启发说。

  尽管如今已对线路了如指掌,但在8年前刚来到台站营区时,马新亮并不喜欢这片大山。他本意想做舰艇兵,去海面上驰骋飞驰。当运送新兵的大巴驶向深山,马新亮看着窗外的景色和战友玩笑说,“不会要把我们‘拐卖’了吧”。

  另一名战士陈龙滨也曾有同样的想法。得知要留在山里后,陈龙滨想,“我干两年就回去。”

  “事实上,大多人刚来时都不喜欢这里。这里看不到海,作为海军也上不了军舰。”某营教导员陈小锋解释说,“很多人会有心理落差。”

  但一段时间后,任务带来的使命感与老兵们踏实的作风会让失落的人转变想法。陈龙滨就在跟随老班长李明芝巡线时,亲眼看到他修复线路的认真与严苛。后来,李明知退役时,叮嘱陈龙滨要做骨干,“干就要把事情干好”。也是因为这一番话,陈龙滨最终选择转士官留下,沿着老班长的路“继续干好”。

  “虽然看不到海,不能像其他战友一样驰骋大洋,但真正发报时大家都会有一个感觉,我们离大海并不遥远。”在大山里驻守了14年的陈海林说,“电码发出的那一刻,你会有一种感觉,你在与海上的战友并肩作战。”

  几年前,陈海林曾与舰艇上的同年战友交流,战友告诉他,当舰艇行驶在海上,最期望的就是收到信号,为他们指明方向。后来这句话让陈海林念念不忘,“你没法不去热爱现在的岗位,这种使命感会让人‘上瘾’。”陈海林笑着解释说。

  尽管隐于深山,但与舰艇的频繁联通,也让台站官兵们同样感受着近年来海军航迹的变化。张超峰记得刚担负值班任务时,每天真正的任务不多,尚不需要如此高负荷运转。但如今,每天都会有任务通知频繁下达,电波传送也越传越远。

  “虽然不知道舰艇行驶到了哪里,但我们都知道,他们在向远海大洋更深处行进。”马新亮说。这个年轻的95后小伙子没事时喜欢刷视频,专门看报道海军的新闻。当看到画面里军舰乘风破浪,马新亮总会有一种自豪感,想着“这是我亲手送出去的舰艇”。

  他们始终惦念海洋。在距离海岸线千里之外的营区里,一块块舰艇造型的浮雕与航海线路图讲述着这里与大海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群深山水兵们会自己画海域图,比赛似的将它们挂在道路两边做展示。他们每月过集体生日,蛋糕会专门涂成蓝色,有时还做成舰艇的造型。

  2021年,在深山驻守的第7个年头,陈龙滨结婚了。拍摄婚纱照时,他专门把地点放在一艘游轮上,因为“要到船上去,可以假装是在军舰上”。

  廖启发则在2017年去青岛学习时看到了军舰。他专程去海军博物馆参观,近距离看了停放在岸边的退役军舰。但廖启发最终没有登上军舰,他有些害羞,“可能是近乡情怯吧,不认识舰艇,不好意思上去。”廖启发说。

  “而且那些军舰型号太老了,比不上我们的现役舰艇。”转而廖启发又说道,他忽然有些激动,挺直了腰杆解释,“现在的舰艇多好,我们的航母多大,早就跟过去不一样了!”

  他希望能在退役前去现役舰艇上看一看,感受一下“船到底有多大”。“如果真有这一天,这次我一定要登上去。”这位老兵笑着说。

 
责任编辑:王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