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外第一市”国防情更浓——辽宁省葫芦岛市深入开展国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发稿时间:2022-05-17 22:13:00 作者:曹奎 王猛 袁长立 宋子洵 来源: 中国国防报
图①:驻军某部官兵参观辽宁财贸学院红色展馆。
图②:兴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代祭英烈”活动。
图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红十字会师生代表到兴城离职干部休养所参观见学。
图④:兴城市温泉社区到烈士陵园祭扫。
图⑤:驻军某部官兵参观武器装备模型。
图⑥:驻军某部官兵参观辽宁舰航母编队模型。
本版照片由杨坡摄
制图:扈硕
坐落于渤海之滨的辽宁省葫芦岛市,素有“关外第一市”之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辽沈战役的关键一役塔山阻击战在此打响,辽西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在此建立,这片热土红色底蕴丰厚。
近年来,该市军地着眼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用活辖区红色教育资源,不断提升国防教育覆盖面和渗透力。“关外第一市”,国防情更浓。
阵地熏陶——为国防教育注入灵魂血脉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伴随悠扬的歌声,20多名少先队员,一边唱着红歌、一边簇拥着一位老红军缓缓地走进三道沟革命历史教育基地。
这是五一前夕,该教育基地组织“红歌快闪”活动的一幕。记者注意到,唱罢歌曲,老红军走到学生中间,声情并茂地讲起了自己的战斗故事,大家听得全神贯注,仿佛走进了那段战火硝烟的岁月。
一位游客在观看完这段视频后留言说:“来三道沟革命历史教育基地3次,每次感触都不同。第一次惊诧于优美的风景;第二次感叹于各类国防教育主题活动的走心;第三次感受最深的,则是那一段段直击心灵的厚重历史……”
“红色遗址遗迹,是开展国防教育的最好阵地。”市委宣传部长冬梅介绍,他们注重结合全民国防教育日、烈士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公祭日等时机,充分挖掘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不断深化全民国防教育。
“一张张历史照片、一段段历史回顾、一件件宝贵实物,让我们感受到了那段血与火铸就的历史,让我们的思想和灵魂得到了一次净化和洗礼。我们要沿着先烈的足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实际行动支持国防事业。”社会各界人士在参观完辽宁财贸学院红馆后,纷纷感叹留下感想感悟。
为深入挖掘红色教育资源、打造过硬红色教育品牌,2019年,该市指导辽宁财贸学院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铸就辉煌”为主题,兴建了一座集平面展示、立体展示和科技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现代综合性红色文化展馆。
展区面积3.5万平方米,生动展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天辟地、改天换地、自强不息、创造伟业的风雨征程,全景展示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记者置身其中,通过声光电的时空之旅,感受到了党的光辉与伟大,也找到了社会各界慕名而来的答案。
近年来,该市依托全市30多个国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源源不断地为国防教育注入灵魂血脉。目前,全市共建有具有红色元素的“双拥广场”“双拥学校”“双拥商场”“双拥路”“双拥桥”“双拥林”等50多处。
此外,他们还针对年轻受众大都是“拇指一族”“网上一族”的特点,建起“现实+虚拟”的红色教育阵地,开设数字史馆、红色网上展馆,构建国防教育云课堂,创办全民教育网,整合电台、电视、报刊等传统新闻媒体,打造全时、全息、全域的国防教育格局,提高国防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仪式感染——将国防意识融入城市记忆
“先烈功垂千古,英名流传万年。清明不忘缅怀,寄托哀思一片。”清明节前夕,兴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双拥办公室负责人刘玲打开电脑,登录兴城烈士陵园网站,为英烈敬献“鲜花”。
据悉,兴城烈士陵园安息着1256名为新中国成立和国家建设与发展而献身的革命烈士。每至清明,兴城市都组织社会各界干部群众和驻军部队官兵开展祭扫英烈活动,为烈士擦拭墓碑、敬献鲜花。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他们将祭奠活动由陵园转移到网上,号召社会各界在网上进行祭扫吊唁,表达敬仰和追思之情。
“仪式具有激励、感化、塑造、凝聚等功能,能发挥强大的震撼力、感召力和引导力。”葫芦岛军分区司令员牛堂杰介绍,近年来,他们区分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大专院校中小学、民兵预备役、普通群众等不同群体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精心设计各种仪式教育活动。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各类仪式教育活动的相继展开,国防意识也潜移默化地融入了城市记忆,社会各界对“国防”二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国防教育有了更深的感触。
葫芦岛银行员工李晓静女士就是其中之一。曾几何时,在她看来国防教育无非就是讲讲历史、谈谈认识,走马观花的多、入脑入心的少。
在一次次的教育中,她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渐渐对那一段段历史有了深刻感悟,产生思想共鸣。
前段时间,她再次走进了塔山阻击战纪念馆接受国防教育,讲解员结合一幅幅饱含战火硝烟的历史照片、一件件满载初心使命的历史文物,详细讲述了塔山阻击战中的一个个感人故事。
走出纪念馆,李晓静的脸上泪痕斑斑。“通过参加塔山阻击战纪念馆仪式教育,我的思想受到了深刻洗礼。今后,我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传承红色基因,更加努力地工作,以实际行动回报祖国。”李晓静女士一字一句地说道。她的话语也道出了那天一同参观员工们的共同心声。
“仪式感催生归属感,激发荣誉感,受到越来越多普通老百姓的认同。”该军分区政治工作处主任闵廷磊介绍,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仪式教育活动,在社会上营造热爱国防、献身国防的浓厚氛围,让人们自觉厚植家国情怀、强化国防观念,支持投身国防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日益增强,适龄青年报名参军率逐年递增。
榜样引领——让国防观念成为行为自觉
今年开学第一课,葫芦岛市第二实验小学邀请“时代楷模”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先进群体,走进学校网上国防课堂。他们结合自己成长经历讲述强军故事,深深打动全校师生。四年级学生周祉彤充满敬佩地说:“飞行员叔叔们太棒了!长大后,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当一名英勇的战士。”
“走上国防教育讲台的,既是身边的先进典型,也是这座城市的英雄。”该军分区政委胡祥介绍,他们中,有的是逆行抗疫的退伍老兵,有的是奔走于街头巷尾的义务宣讲员。他们登台讲述自己的平凡故事,深深感染着周围群众。
“我自小就崇拜解放军,当兵是我孩提时的梦想;退伍了,我还想为国防事业做点事。”这是张杰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张杰是一名有着15年军龄的老兵,参加过唐山大地震抗震救援和边境自卫反击作战。退休后,他结合自己以前在部队当过电影放映员的经历,向组织申请成立了电影放映队。他数十年如一日,义务奔走在国防教育的路上,深入中小学和农村放映爱国主义影片,传播正能量。
在北部战区陆军某旅服役的上等兵刘德福,对张杰放映的电影记忆犹新。从刚上小学时的《地雷战》,到入伍前热映的《战狼》,张杰放映的电影陪着他成长,让他在长大后,毫不犹豫地选择奔赴军营。
在部队服役期间,刘德福踏实肯干,各项工作总是冲在前面,当兵第二年就荣立三等功。如今,他有了新目标:争取选改军士。
“我们这一代人,是伴随着红色经典长大的。从1976年开始,我就开始搞红色收藏。”葫芦岛市民间红色收藏家杨玉祥,是中国石油锦西石化公司一名退休工人,他40多年执着传承“红色记忆”,把收集到的大量图片、资料,按照时间顺序整理分类,精心制作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人民的领袖,光辉的历程》《永远的丰碑—长征》等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图片专集。每逢重大纪念日,他都带着收藏资料深入企业、学校以及相关公共场所展出。
为了更好地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市委宣传部建立了先进典型先进事迹宣讲人才库,定期组织他们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进行宣讲,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的感召,营造全民关心国防、支持国防的浓厚氛围。2014年以来,该市组织国防教育讲师团授课50余场,举办图片展80余场,7000多名党政领导和机关干部、12万余人次群众接受了国防教育。
榜样引领让国防意识成为行为自觉。如今,该市已形成一个影响广泛的拥军联盟。从餐饮住宿到旅游交通、从教育培训到医疗养老、从超市商场到工厂企业,一幅百业拥军的时代画卷在“关外第一市”铺展开来。
唱响新时代国防教育“好声音”
■胡 祥
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颁布实行以来,经过持续不断的探索实践和改革创新,全民国防教育工作呈现出常态化、规范化、有效化的良好局面。
实践表明:国防教育不能单打独斗,而要多方发力、全员参与;不能简单说教,而要多措并举、形式多样;不能自说自话,而要紧扣时代脉搏、紧贴大众需求;不能墨守成规,而要因势而变、因时而新。尤其置身奔腾向前的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唱出中国“好声音”,传递时代“正能量”,求取国防“最大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考题。
发挥好新兴媒体的助推力。相比传统教育手段,网络空间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盖范围广、受众对象多的特点,让开展国防教育拥有了许多独特的优势。要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特点,利用互联网生态下的微信、微博、APP、网络游戏等网络载体,将国防教育内容融入其中,把国防教育从平面二维转化为立体三维模式,构建人人可学的国防教育“掌上课堂”。
发挥好军队资源的吸引力。各级畅通军地互动交流的渠道,在严格保密纪律的前提下,利用军事活动日、国防教育日、军营开放日等时机,有计划地组织地方干部、群众和学校师生走进军营,面对面同部队官兵进行交流,零距离感受如火如荼的军营生活,实打实见证军人的血性和担当,在春风化雨中强化国防观念。
发挥好日常教育的渗透力。国防意识的形成和巩固,从来不会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需要无声地渗透到每个平凡的时光,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将国防教育“高大上”的宣传主题更加“接地气”地融入普通民众的生活,充分调动专武干部、退役军人、现役军人军属、民兵队伍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利用工作开展、日常接触、欢送新兵入伍、退伍军人返乡、现役军人探亲等时机,当好国防教育的信息员、宣传员、讲解员,通过点滴渗透,让国防教育可近可亲,让广大群众可学可做。
发挥好国防文化的感染力。要立足自身实际、系统梳理整合,打造具有传统底蕴、地域特色的国防教育红色品牌,利用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大纪念日,组织不同社会群体走进红色基地祭奠革命先烈,常态开展学红色经典、读红色家书、办红色展览、走红色路线等各种研学活动,在砥砺初心、弘扬传统中推动全民国防教育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