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军事

首页 >> 文字列表 >> 正文

带着养父读书、工作,这位上校的故事令人动容

发稿时间:2022-02-18 21:51:00 作者:邵龙飞 王丽珊 包国俊 王晓玉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董永在与父亲在北京家中。

  近日,笔者走进了军事科学院副研究员董永在一家在北京居住的出租屋,董永在89岁高龄的养父董栋小步履蹒跚,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董永在时时在父亲左右搀扶。

  董栋小年龄大了,腿脚越来越不利索,董永在每天打饭回家与父亲一起吃饭,晚上给父亲洗脚,每周给父亲洗澡,每月给父亲理发。他说:“我和父亲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每次坐在父亲身边,心里都会很踏实、很平静。”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在内蒙古的董栋小家庭发生变故,老婆与他离婚改嫁,两个儿子相继去世,只剩下年迈的母亲与他相依为命。

  1979年5月的一天,46岁的董栋小偶然得知,一户人家想把刚出生两个多月的男孩送人,正处于人生低谷的董栋小似乎看到了一束光。他变卖家里仅有的一头猪和大部分粮食,请来奶妈带了孩子8个月。担心孩子活不了,董栋小给儿子起名“永在”,寓意“永远在身边”。

  上学以后,董永在学习非常努力。看着年近六旬的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干活,董永在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学出个名堂来!”初中三年,他每天点着煤油灯学习到深夜。16岁那年,董永在以优异成绩考入重点高中旗下营中学。

  回想起高中时光,董永在最深刻的记忆是“饥饿”。每学期开学前,父亲都会把馒头切片、烘干,董永在用化肥袋装上背走,每天早饭都是就着开水吃馒头片。高二下学期的一天,学校后勤主任发现了这个只买馒头的男生,问他:“为什么光吃馒头不吃菜?”董永在低着头怯生生地说:“家里困难,吃不起菜。”

  了解到这个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小伙子,学习成绩长期位居文科班第一名,好心的后勤主任向校长反映了他的情况。校长专门给食堂批了一张纸条——从那时起,董永在可以到食堂免费吃二等菜,同时学费全免!

  对于这样的“馈赠”,董永在无比感恩,他将这些“爱”汇聚成奋发前行的动力,连续三年荣获校级“三好学生”、盟级“三好学生”、内蒙古自治区级“三好学生”,并获得文科班唯一的保送名额。

  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贫寒的董永在选择了可以免除学费的内蒙古师范大学。那一夜,拿着录取通知书,他和父亲喜极而泣。

董永在在某部讲课。

  2007年董永在考取国防大学博士,专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后来武警指挥学院招录青年教员,董永在成功获选,奔波多年的他终于在天津安顿下来。

  2011年春节回家,看着年老体弱的父亲独自生活,董永在决定把父亲接到天津。之后,董永在来到军事科学院原军队政治工作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后,他又将父亲带到北京,住进了军事科学院博士后周转楼。

  2019年,董永在正式调入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工作后,他常被派去参加上级机关和其他单位的课题研究,经常要长时间离开单位。为了更好地照顾父亲,他请求把父亲带在身边,研究院领导了解情况后同意了他的申请。

  正因之前的艰苦经历,他对政治理论的学习研究更加如饥似渴。董永在曾作为武警部队宣讲团专家成员,上高原、下海岛、去边疆,多次受到武警总部的表扬。到军事科学院后,他继续发挥教员的优势,赴各大单位宣讲全军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在军事博物馆现场讲授“军史馆里话军魂”系列微课,受到部队官兵广泛好评。

  从天津到北京,从武警指挥学院到军事科学院,10多部学术著作教材、20多项各类课题、60多篇论文,众多的成果记录着董永在上校在学术上不断攀登的步伐。

  董永在的桌子上放着从《资本论》中摘抄的一张卡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我很感恩。”董永在说,“感恩父亲,感恩好心人,感恩组织,更感恩这个时代。”(邵龙飞 王丽珊 包国俊 王晓玉)

 
责任编辑:王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