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军事

首页 >> 轮播图 >> 正文

向战奋飞——西部战区空军某部练兵备战纪实

发稿时间:2025-04-17 06:20:00 作者:刘书 来源: 中国青年报

  “鲲鹏”起飞开展训练。蒋一鸣/摄

  4月初,西南某机场,数架“鲲鹏”整齐列阵。西部战区空军某部指挥员一声令下,运-20昂首展翅,飞向不同的目标地域……

  从运-7到改装换装运-20,从运-20首飞到参与各项任务,该部组建以来,边接装、边改装、边遂行任务,成长为能遂行多样化任务的重要战略投送力量。该部官兵始终朝着党指引的方向奋勇向前,在改革强军的浪潮中不断成长,在改革强军中加速发展,在重大任务中羽翼渐丰、越飞越远,不断飞出矢志打赢的新航迹。

  忠诚铸魂

  “牢记统帅嘱托,感恩巨大关怀,脚踏实地稳步发展,部队实战能力逐年增强。”回顾近年来部队的发展变化,该部领导的话语铿锵有力,“坚持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科学指引,为党奋飞的信仰始终不变!”

  组建之初,一纸命令,官兵们从八方汇聚,边承担新员带教任务,边遂行多样化任务,接装与改装同步推进,扩编与发展稳健推开,努力勾画多彩航迹——香港回归10周年跳伞表演保障及西部地区人工增雨、泥石流抢险救灾等任务,让运输机空投空降能力和直升机部队野外降落、山谷飞行能力得到锤炼。

  为党奋飞,向战而练是该部成立至今的始终坚守。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该部第一时间出动空中地面两支力量挺近龙门山脉。在余震频发的核心地带,在坡度陡峭的崖壁上,官兵们用身体搭建起生命的阶梯,用双手传递大爱,托举生命。该部直升机大队杨光机组,驾机绕过地形复杂的悬崖山谷,在余震频发的灾区投送物资、转运伤员,搭建起空中生命通道。

  翻看该部的大事记,描绘的正是中国运输机的发展史,从最初列装的运-5、运-7,到“国之重器”运-20在该部首装,官兵们始终以敢啃硬骨头的胆气完成了党和人民交与的多个任务。与此同时,他们还为多个运输航空兵单位输送出中坚力量,航迹也在奋斗中不断延伸。

  “胜战就是我们向党递交的军令状!”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暴发,江城告急,该部于2月13日、17日共出动多架运-20飞机驰援武汉,这也是运-20飞机第一次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

  当时上级还未发出出征号令,该部官兵便主动归队,写下请战书。得到出动命令后,他们闻令即动、星夜准备,按照规定时间米秒不差地降落在武汉天河机场,在疫情最吃紧时完成了星夜驰援。

  航迹在延伸,使命的边界也在不断拓展,新飞行员李泽俊对此深有感触:“如今不仅我们的培养周期缩短了,执行大项任务的比重也增加了!”

  运送新飞行学员到航空大学报到,跨越洲际实施人道主义救援,开展人员洲际协转任务……他们有更多机会在实战中历练双翼,当驾驶着“鲲鹏”驰骋万里空天,自豪感在飞行员心中油然而生,“全球覆盖、全时机动、全能作战、全面过硬”的目标也更加清晰。

  向战而练

  一次“电磁相接”让该部官兵警醒。该部出动某型运输机参与体系对抗演习,当战鹰呼啸着飞向某目标空域时,突遇电磁干扰。在其他机组的掩护下,机组才勉强实现突防……

  现代战争,是陆海空天电磁网体系下的联合作战,思维不变,如何“能打胜仗”?

  “要成为有战斗力的部队,必须树立战斗队思维!必须向战而练!”这一仗让官兵警醒,空中投送是完成战场布势、建立局部优势的重要环节,执行空投、空运、空降任务必然面临来自复杂环境、陌生地域空域和地面炮火的重要威胁,运投部队不能只执行单一性质的任务,必须在实战中完成向“战斗队”的转变。

  在随后的一次体系对抗中,该部出动数架运输机昼夜奔袭,连续作战,后半夜在某高原机场降落,复杂条件下的投送能力得到了有效锤炼。向战而练,从此成为演兵场主旋律,成为一支能够遂行多样化任务战役投送力量的定位也越来越清晰。

  从战役运输到战略投送,从战场搜救到战略救援,训练课目难度的上升,也是思维理念的跨越。

  “不只是能飞精飞,更要能战。”有练的思想,更要有战的思维。跨域机动、载重投送、低空编队、战场突防等实战内容的训练比例逐渐增加,探索战机夜间、低能见度、大侧风环境下作战性能的课目难度逐渐增大,“向战而练”的目标越来越清晰。

  完成高高原夜航飞行,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执行洲际战略投送任务,开展重装空投、互为条件训练……部队战斗力在一次次大项任务的锤炼中节节攀升。

  随着战斗力的持续提升,他们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各种联演联训中,在完成好既定任务的同时,往往还会在深入理解任务、了解用机需求的基础上,提出能够更好发挥运-20作战性能,更好达成作战意图的新的作战构想。临机设置演习之外的“演习”,也成为官兵执行任务的常态。

  他们自称这是在“加戏”,这个过程让他们对运输机在战争中的使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其他军兵种对于运输机能力发挥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上了战场才知道什么是实战化。”不久前,该部奉命执行某战训任务,他们再次结合实战内容修订完善某项战术战法,“如果说以前的飞行重点是完成任务保证安全,现在是真要飞出战斗力,研究运输机在战场发挥出真正的作用。”该部领导表示。

  开拓创新

  在一次体系对抗演练中,该部一架战机被判“战损”。

  “真的打起仗了,失败的损失不可估量!”当与那架战机的飞行员进行交谈时,他已经没有了憋屈、不服等情绪,取而代之的是理性的思考。他对当时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进入“高威胁区”以后,机舱里的告警灯、告警音、告警铃频频响亮。

  “那种冲击是平时难以想象的,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界面,让我对自己作为一名战斗员该有的能力标准,以及未来的努力方向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他说。

  跳出战斗力生成的“舒适圈”,从失利中发现问题,再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习惯“高光”时刻的该部官兵来说,这比顺利完成一次任务意义更大。

  该部把这次“走麦城”定义为“收获战损”。在第二天的演习间隙,带队出征的领导就召集所有参演官兵,调出飞参等全部数据,对任务过程进行一秒一秒地复盘。他们还联系到“击落”他们的蓝方飞行员,请他详细介绍当时采取的战术战法。

  归建之后,他们又在整个部队展开持续的检讨反思。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如何进一步加强实战实训,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体系,成为新年度工作的重点和战斗力新的增长极。

  从“保障飞行”到“保障作战”,从“空运协转”到“战略投送”,随着部队使命任务的不断变化,官兵们在一次次探索中发现,不断创新突破才能跟上瞬息万变的未来战场。

  不久前,该部出动运-20参与某项任务,在火力密集的包围圈里,他们临机将多个战术战法结合使用,顺利突破封锁圈完成战略支援的任务。

  “这是在充分了解运-20战斗性能后,结合运输机能力建设演练过无数次的战法。”看似偶然的背后,是团队对于创新的思考与实践,是官兵长期以来结合运输机的未来运用趋势展开的研究,“我们不是直接打击力量,却可以成为打击力量的倍增器、放大器。”

  为了加速新员成长,他们让新飞行员一到部队就进入战斗状态跟机任务,并为他们营造宽松平等的学习研究氛围;在学习运输机理论知识同时,强化对歼击机、轰炸机等各类机型研究涉猎,全面研究战友与对手,多套行之有效的战术战法被运用到各项战训任务中;机务人员为了缩短再次出动准备时间,他们一边优化工作流程一边创新发明特制设备,使原本多人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某项任务,一个人几分钟即可完成……

  未来已来,唯变革者胜。“每个战位上的官兵都积极革新理念、创新训法战法,部队才能与高速发展的未来局势同频共振!”该部领导说。

  刘书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17日 05版

责任编辑:高秀木